目前磁材行业基本概况

创建时间:2010-11-03 14:32

 

     我国磁材工业经过 50 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现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05 年我国永磁铁氧体产量达到 35 万吨,软磁铁氧体产量 16 万吨,稀土磁体产量 2.85 万吨,分别占全球产量 51% 、 36% 和 70% ,我国已成为磁性材料生产大国和世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由于世界各类磁体配套市场向中国转移,中国同时成为磁性材料的最大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

  2004 年国内整机市场对磁性材料的需求分布如下: 1 、永磁铁氧体 —— 家用电器 34% 、通讯 4.1% (钕铁硼永磁 2.6% )、计算机 5.6% (钕铁硼永磁 0.5% )、汽车 8.8% 、摩托车(电动自行车) 5.5% 、电机 15.4% 、电声 30.3% ; 2 、软磁铁氧体 —

  — 家用电器 47.3% 、通讯 3.5% 、计算机 8% 、电子整流器 17.1% 、变压器 24% 。

  随着世界磁性材料制造重心向中国转移,一些世界著名磁性材料制造及应用企业纷纷来中国投资建厂,包括日本的TDK、FDK、EPSON、日立金属、住友特殊等,韩国的梨树、三禾,欧洲的PHILIPS,德国的VAC、EPCOS,美国的ARNORD、MAGNEQUENCH等。日本 2003 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其磁性产业生产量呈整体下降趋势;美国的永磁铁氧体生产企业由 1995 年的 11 家下降到现在的 5 家,稀土永磁生产企业由 7 家下降到现在的 3 家。这将进一步巩固我国磁性材料产业在全球的地位,带动我国由磁性材料生产大国向强国转变。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衡量一国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指标之一的人均磁性材料消耗值增长迅速。统计表明,在美、日、西欧发达国家,人均磁材的消耗约为 4.5 美元,而在发展中国家,人均磁材的消耗约为 0.25 美元,两者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从 1990 年到 2000 年的 10 年内,中国人均磁材消费值的年增长率在 10% 以上, 1990 年中国磁材的人均消耗值是 0.18 美元,而 2000 年上升到 0.74 美元。由此可见,在中国磁性材料的消费趋向看好。

  (摘自《 21 世纪中国磁性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全国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

  我国磁性材料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市场竞争激烈。据统计,在我国从事磁性材料生产的厂家约 600 余家,其中产值超过亿元的仅有少数几家,其余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生产硬件基础薄弱,行业总体投入产出比低。根据全国磁性材料及器件行业协会最新统计,我国从事软磁铁氧体生产的厂家中,年生产能力在 500 吨以下的企业占 40% 左右, 500-1000 吨的企业占 18% 左右, 1000-3000 吨的企业占 20% 左右, 3000 吨以上的企业有 20 余家,约占 22% 。生产集约化程度较 3 年前已有提高,但总体上仍偏低。

  目前国内磁性材料行业企业在规模、技术上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4 年中国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企业年销售额为 25 亿元,全国磁材生产企业平均销售额仅为 3000 万元左右。而日本TDK公司年销售收入约 85 亿美元,约是中国磁性材料工业总产值的 5 倍。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量占 30% 的高档产品要占市场销售额的 70% 。磁性材料行业内的高档产品几乎被日本垄断,中国磁性材料产品的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低 50% 以上。

  公司行业内地位与发展前景

    发行人在设立之初,产品为四氧化三锰、锶铁氧体预烧料和磁分离及相关配套设备;后来通过控股通力磁材公司、新建铜陵锰业分公司和钕铁硼磁材制造部,产品增加到现行的品种。公司业务的拓展主要围绕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而实施向前和向后一体化战略。

  公司近 3 年在磁性材料及器件业务上累计实现收入 30328 万元,占公司总收入的 66% 以上,其中:四氧化三锰销售收入 24441 万元,锶铁氧体预烧料和永磁铁氧体器件收入分别为 3139 万元和 2619 万元,钕铁硼 129 万元。

浏览量:0